一切,从学习感受开始。Grow old with me, the best time is yet to be - Robert Browning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男人女人如何承担教养?


不是刻意这么说的,不过男人真的需要自我提升。
尤其是在韧度(resiliense)方面。

(先不谈身边的男性朋友,不然话题变得没完没了)

就从我进入教育界(非正式皆因不是在公校就职)开始谈起。从卖书推动主题教学概念、当起家教开补习班直到后来在幼儿园当英语幼教老师,以及去年成立的芸乐学习班一一接触过的家长。。。说句老实话,在家庭教育和教养方面男人实在是不堪一击的一群。这话怎说?除了看见这些男人消耗几乎大半天的精神和时间在工作,为事业拼命之外,在这些『安全地带』以外几乎是折翼的弱势人士。

对于家庭伦理,连我自己有时也搞不懂到底男女之间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男人在外面的残酷世界施展拳手,消耗体力脑力心力后回到家后的身躯不再高大威武,腰杆像被诅咒的扫把无法挺直,精疲力尽,全身乏力,远看像是打败仗的军人。

观察了7年多学生们的噢多桑(日语中的爸爸)大本营,当中不乏亲子教养菜鸟的他们原来家中『豢养』了几个长得比他们还要高的孩子,除了家用和一些孩子的个人资料(一些甚至可以忘记孩子的出生日期)外,其他方面的『改天才说』。

所以很清楚为何一群男人如李伟文、刘墉和吴祥辉可以在台湾教养书写作界一炮而红,他们只是选择走一般男人不会也不敢碰触的路,就是那么简单。

庆幸地,在我人生中遇到最多的绝世好爸居然都云集在芸乐学习班。载送孩子上天下海,安排孩子们学假特定节目老爸们的人数至少超过我五只手指,一些甚至还会主动关心家庭教养的文章的确让人感动,只不过这些男人在教养扮演的角色里头顶多支撑20%,其余的都是超级(超时)哦加桑(妈妈)来承担。

『在异性恋的世界里是不公平的。』 想到欧阳文风这句话就觉得格外讽刺。



在《母性Mother Nature》这本由莎拉。布莱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著的《第一章:I 母亲的地雷区》借用达尔文的名言:『女人比较慈爱也比较不自私,显然与男人不同。女人因具有母性本能,会对自己的婴儿明显表露这些特质,所以,她很有可能会把这些特质扩及其他人。』


真的是这样吗?可是像我最近读的《爸爸,我们去哪里?Où on va, papa ?》(尚路易。傅尼叶著)却让我看到男人怀着另一种的慈爱表达方式:作者对两位残障孩子的呵护备至是异与母性直接表达的爱 - 书中的妻子因为无法接受孩子的状况弃家离去,丢下作者一人独自承担眼前一切,因为爸爸是社会名望人物,所以关于孩子的事只字不提,憋在心里多年的秘密直接封锁作家的勇气;直到两名孩子相续离去,年迈70的他才借此书还给孩子一个尊严,也因为像尚路易。傅尼叶如此悾悾、富有韧度的男人在保守的社会并不常见,所以书一面市就卖个清光,人们似乎都想知道这位鼎鼎大名的法国导演是以什么样的毅力沉得住气,怎么与残缺儿共渡一个又一个十年?

东西方社会也好,保守或开通,我想男女们对孩子的爱都是洋溢丰盛的,不是吗?结实的手腕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铁面柔情或许是一般『绝世好爸』的另一特质。

『男人力求打破僵局,女人力争与难共存。』去年的报章我看到了这么醒目的标题 - 虽两性之间刻板的比喻难以避免,可是文字里头隐约道出两性间的不平衡其实是互补性的,没有直接对立冲突的关系。

然而这种关系,尤其是对婚后成家的人容易造成混淆,往往都在争辩和标签到底谁才是家庭教育里的核心人物的过程中擓下伤痕,说穿了我们不都是一班在生命道路上浅尝辄止的人,前进不得反而倒退,就是这种思维上的堕落促成许多夫妻面临家庭教育和教养失败,社会才会孕出层出不穷的问题少年少女。关键是这些少年都是无辜的,无辜的他们都是来自层出不穷的问题家庭,有着问题思维的家长,混在缺乏正面思维的家庭伦理和教养下长大的。

例如昨晚,芸乐班外有一位育有3个孩子的母亲,她百思不解地自问为何次女不像长女那么喜欢阅读,事前找了先生畅谈结果也谈不出原因。我从学生(她的长女)口中得知妹妹们无法获得像她那样有充足的亲子伴读时间(母亲工作越来越忙,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减少),笑问:“你可以给孩子多少的时间就有多少的回报,人和事就是那么公平。”

学生妈妈的眼神顿时泛光,我俩在冷风下笑得好大声,也很刺耳。

“下次记得带你的男人过来见见我。” 我笑得更大声。